彰化北斗是我的家鄉,一個根植農業的鄉鎮,而在日據時代有幸被拔擢為中部一行政重心,得以飽受現代化的洗禮。小鎮的精神樞紐是奠基於嘉慶年間的奠安宮,供奉的主神是媽祖,鎮民以「宮前」指稱宮廟前方最繁榮最熱鬧之處。我那愛講古的祖母自是以讚嘆且敬畏的語氣多次說過媽祖的故事及其神蹟,譬如盟軍轟炸時,駕駛看見雲頭露出一雙紅鞋,翌日發現神像鳳袍有焦燎處,是天上聖母以衣襬接炸彈扔往外海黑水溝。傳說二,1898戊戌年山洪爆發大水,鄉紳頭人率眾求助媽祖,以三炷香鎮壓了惡水。近廟欺神吧,我自己對媽祖少有好奇,也沒有一探究竟的心思,總覺其存在即自證了一切,是我們島國上層建築不可分割的一塊,遠大於一樁例行的宗教活動與信仰實踐。
長期維繫不墜的繁複典章器物
誠然,「三月痟媽祖」是中部人朗朗上口、相當幽默的俗諺,搭配「大媽四愛食雞,二媽五愛冤家,三媽六愛蹽溪」,顯示了一年一度媽祖誕辰盛大慶典的強旺民間力量。《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白沙屯媽祖進香》系列3書的圖解導覽,的確是認識媽祖的入門材料,綱要清楚地將台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苗栗通霄拱天宮如何執行「刈火,遶境,進香」的儀式與路線行程分解說明,所有源於前現代、歷經長期累積的繁縟典禮與華麗的崇古部署、帝后排場及其使用器物,及至香客的必須配備,無一不是充滿了值得考掘的細節。這系列更近於說明書,但要詮釋這一場保存傳統的集體意志顯然太單薄。
從宋朝的漁村少女林默娘晉升到療癒、庇蔭千千萬萬人的天上聖母,我更願意相信「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想像與理路。我聯想到3年前的《尋百工》(遠流),與近期新書《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行人)關於老師傅的書寫,那些維繫這一場年度盛典不墜的是典章器物的執行者與工藝人、參與者,我期望讀到更多更深入關於他們的書寫,一如《白》書〈潦過濁水溪〉一節,神蹟之顯現與完成畢竟在於人。
倚仗誠意與意志成就的書寫
泰瑞.依格頓在《如何閱讀文學》(商周)拋出了作者是否一定要誠懇的老問題。他的舉例集中在具有虛構本質的小說。散文貴在誠摯也是固有論調,然而就像金庸《葵花寶典》的笑話,即使誠懇並不保證作品的成功。根柢必然在於散文書寫與閱讀之間有著更強烈的倫理底線或說信任張力,我們歷來輕易地以美文強化。但讀者絕不是作者想像的那麼容易欺騙。人人能(鍵)寫的現在,真正的困難關卡是穿越生活、生命經驗均質化的厚厚一層膠膜,套用昆德拉的話,寫出唯有文字才能寫出的東西。
我在讀李欣倫《此身》與郝方竹《你們你們好》時,確實首先感受的是一份謙沖的誠意。寫一己的身體髮膚早就不是新路徑,李從素食、長跑與佛國行旅一路披沙揀金,確定的風格是近乎郭松棻的「剔除白膩的脂肪,讓文章的筋骨峋立起來」。周芬伶慧眼洞見的推薦序:「因為作品都是為自己而寫,且未發表,行文更自由,天然去雕飾,這些在作者生產前後寫成的文章,有為母者強的愛生憫生,也有冥想者的心靈探索,馬拉松選手的長氣與毅力,是濁世中的清音,可以期待欣倫的散文帶領一代清流。」
《你們你們好》是志在搖滾樂的郝方竹自1989年開始溯洄自己追求音樂、創作與自我的歷程與內心獨白。一開始是一個8歲都市小孩獨自在安靜的客廳玩音響,郝以電吉他的音效名詞「殘響」、「延遲」賦予那畫面景深,專注徘徊他走過的以及一心要前往的道路,從紐西蘭再返台北、新竹、墾丁,識得諸多同儕與同代人引發的反省,觸動也牽繫著讀者甘願跟隨。此書的形成來自擁有音樂豐饒之海的心靈,卻不是它的附屬品;即使對搖滾樂、玩樂團不甚了了的讀者如我,也能讀出文字裡的健康與純情,素樸與執著。是的,迥異於一般人對搖滾樂毒癮、自毀、叛逆的刻板印象,我從此書感受到的是健康與純情,敬佩他體悟「五音令人耳聾」的勇氣。樂音一路低淡了,書寫於是突現。
書寫與敬神可相提並論嗎?或者抬媽祖神轎遶境進香,一路所需的意志、體力、信念,與書寫所仰仗的是一樣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